山东财经大学bbs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展厅 | 第四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全100幅】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32

帖子

6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08: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展览时间:8月12日—9月10日
展览开幕式:8月12日(周六)下午14:00
展览地点:明·美术馆(苏州园区李公堤四期15幢)
前    言
让我们为着更高的目标砥砺前行

  1919年,李超士将粉画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颜文樑、丁正献、刘汝醴、杭鸣时、李铁树等老一辈艺术家为粉画的传播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这股力量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2003年和2011年,由杭鸣时先生发起,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苏州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两次全国粉画展,为粉画艺术的大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传承粉画艺术,让年轻人了解和参与粉画艺术创作,2014年“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应运而生。这个展览每年举办一届,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目前已成为全国大学生喜爱的一个品牌艺术活动。

  据了解,第一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全国64所高校学生参与,投稿作品共计443件;第二届,全国82所高校学生参与,投稿作品共计744件;第三届,全国118所高校学生参与,投稿作品共计881件。这些持续上升的数字,不仅仅表明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触粉画、学习粉画,而且表明我们在粉画艺术推广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今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如期举办,我们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包括九大美院在内的全国各地130所高校大学生的投稿作品近千件。

  为了做好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的组织发动工作,我们邀请了全国著名的粉画艺术家和相关艺术机构负责人建立了活动组委会,同时建立专家评审制度,确保投稿作品评选结果公正公平。本届评审专家组包括杭鸣时、王相箴、杜国浩、卢卫星和杨辉等五位老师,经两轮评选,共选出20幅优秀作品和80幅入选作品。此次参展作品较之往届,质量又有新的提高,且风格更多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粉画创作的题材及技法上有了更大的拓展和创新。

  随着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关注粉画教学工作,部分院校还开设了粉画课程,专门教授粉画知识和绘画技艺。每届展览期间,我们还会专门评选优秀组织院校,交流活动组织经验,为更好地推进这项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这项活动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交流平台,在推动中国粉画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未来,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组委会将更加努力,这个展览不仅要每年举办下去,同时还要尝试在形式上、内容上探索如何发展创新。让我们为着更高的目标砥砺前行!

  我们相信,中国粉画艺术的发展将会因为这群年轻大学生的加入而走上更高的台阶!

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组委会
2017年8月

优秀作品欣赏
排序随机·收藏咨询:赵女士  13962121891 
冯然《双生》75×110cm
苏州大学 指导老师:钱流
我以色粉和彩铅为媒介,以色粉材料层层叠压,少量的湿画法渲染,描绘了少女娇憨的神态和青春活力。两个女孩既可以看成一对姐妹,又可以看成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一个静谧安宁,一个无所畏惧。

何润秋《愿》 46×63.5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史涛
2017新年第一天,我在成都许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愿成真。这张在成都拍摄的照片给我一种温暖、充满希望的色彩感受。我选用了一张重颜色的纸,利用底色对亮颜色的物体进行刻画,突出主体。人物脸部的色彩与孔明灯的色彩在纯度上都十分饱和,突出了视觉中心。

黄梦晨《牡丹亭·惊梦》70×55cm
中国戏曲学院  指导老师:于少非
《牡丹亭》中,杜丽娘在《惊梦》这一折,被花神引入梦境,第一次见到柳梦梅。这一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幅作品主要由象征花神的石膏像、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服饰、鲜花组合而成,画作运用了多层渲染与揉擦相结合的技法完成,表达了对《牡丹亭》中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戏曲服饰的视觉美。

黄梦竹《彝族老汉》76×56cm
湖南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刘永健
我今年去大凉山实地采风写生,深刻体会到了仍然身处在物资、知识匮乏的边远地区的人民生活之艰辛与困惑。借此次展览的机会,我创作了这幅作品,表现大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景象,抒发我的一些感想。

贾瑞琪《平淡生活》53×53cm
陕西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赵丽珍
就如画的名字一样,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茶馆烧水工的日常。光着膀子的他像往常一样, 专注地盯着一壶壶水,热气扑面,火红的炉火照得他脸颊通红,画面让人心动不已。平淡的生活、平淡的人生,这却成了他人眼里的如梦如幻,时间的流逝铸就了这沧桑的美感。平淡之中是一种另类的幸福所归,没有幻想,一切自有生活安排。

刘振坤 《我的爷爷奶奶》 50.2×64.6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这幅作品描绘了爷爷奶奶年前合影的一幕。爷爷的手搭在奶奶的肩膀上,奶奶的手握着爷爷的手掌,在儿孙面前合影的他们显得有点不好意思,穿着白色米粉厂工服的爷爷露出腼腆的笑,而刚刚打理完头发的奶奶露出开怀的笑,时间仿佛停止在这一瞬。画面上我略去背景,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椅子用彩铅轻轻勾勒,使画面显得有活力而不失稳定。

毛小锋《时代潮流》52×62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史涛
《时代潮流》描绘了公园的一角:长椅上,三名穿着时尚的女青年正在低头玩手机。人们低头玩手机,这是现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人人都有手机,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手机,我借作品反映了手机时代人们的生活现状。

石峻丞 《街·漾》 24×32cm
上海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宋巍
虚实关系一直是美学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传统哲学、书画审美中,往往虚的地位高于实。我们常说的若隐若现在绘画中其实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营造虚实统一的意境需要对画面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反复地构思、尝试。我在创作这幅粉画作品《街·漾》时没有完全的写实,而是追求虚实结合,这让画面形成了一种略带朦胧的氛围。

时宽婷《China》 61×50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这幅作品叫China,既表示是陶瓷的意思,又有中国的意思。所以我画的不仅是陶瓷,还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像这些瓷器,表面上看着不一样,各有特点与个性,但内心都是中华儿女,相聚一起,都有各自的美。我运用了厚薄两种画法,表现陶的粗糙和瓷的光滑,有油画的厚重感,又有水彩的通透感。

田帅《擦肩而过》45.5×53cm
中央美术学院
由于对热带鱼的热爱,我经常去北京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那儿路边有很多临时摊位,而我画中的这位老者就是其中一位摊主。每次经过他的摊位都会被他特有的维族面孔深深吸引,这就是我的作品《擦肩而过》的创作初衷。老年人的结构特征比较明确,我尝试在结构的转折和骨骼肌肉的高点上做肌理,以增加层次感和质感。

汪延文《交织的结构NO.1》76×53cm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指导老师:汤曙
废铁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垃圾废弃品或者消耗品,但是被打包处理过的废铁不一样,它在经过处理时把各类材料的结构与形态都结合起来,丰富了色调与构成。我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废铁的结构,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薄厚强度对比进行刻画,让画面在表现具体的形态交织与拼接的同时,呈现出抽象的效果。

王海平《事事如意》55×70cm
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陈宏庆
这幅作品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将静物柿子刻画得细致生动。作品构图虚实结合、主次有序,表现了逆光下温馨的生活场景。

王祥亮《目光》76×53cm
陕西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赵丽珍
这幅作品中的老妇人最令人动容的是她的目光,我在创作的时候一直在思考,她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是期待还是悲伤?是一生辛劳后的麻木还是人生尽头的豁达?她目光中所蕴含着的情感是最打动人心的。

王一帆 《老厂》 45×105cm  
沈阳大学  指导老师:王岩
这幅作品取材于一个停产的旧工厂,当时正值秋初,早晨的太阳与废旧的老厂形成鲜明对比。厂房中这一批废旧的叉车俨然已经生锈报废,使人联想到曾经车间忙碌的流水线和轰鸣的机械声,使我迸发出绘画的冲动。我用写实手法描绘这批叉车,运用颜色和笔法的不同表现金属的不同质感,从而表现老厂经历辉煌后被封存的陈旧与朴实感。

谢乾《协奏曲NO.1》95×65cm
苏州大学 指导老师:王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抽象、装饰性强的事物就有了特别的喜好,比如说蒙德里安是我比较热爱的一个画家,纯粹简单,冲击力和装饰性很强。画面中小女孩吸引我的地方来自那眼睛微微向下的动态,我特意强调了这一部分,而画面分割后的上色,充分展现了我所热爱的风格。

徐亦萱《城南的老鞋匠》52×75cm
上海大学 指导老师:徐步成 何珏颖
这幅作品描述了一个鞋匠最平凡的一天: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他,回眸间一缕斜阳洒落。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展望明天——另一个朴实忙碌却依然充满着希望的明天。作品画面虚实结合,利用侧光表现斑驳的土墙、人物回眸的神态,作品将那些看似无序的事物以某种特定的表现方式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许谦勇《悠闲的午后1》 80×60cm
四川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杰
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是我艺术创作的切入点。这组粉画作品取材于我身边的朋友,通过对她们的观察与理解,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气质,这种气质带有对前景的迷茫与困惑,也有对生活的乐观向上。这幅作品表现的是我对大学时代同学们能在工作室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氛围进行学术交流的向往。

应之伦《被遗忘的动力》53×77cm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指导老师:李大鹏
一次经过待改造的火车站,我发现了被废弃的火车头,它有着浓浓的历史和年代感。我以较为写实的手法和夸张的颜色去表现列车的锈迹斑斑,给人以一种视觉冲击的美感。它寓意着那被遗忘的动力,虽然已经老旧,但却仍然震撼人心,让我们一起去怀念那些随火车逝去的一个个老故事吧。

庄喆  包莹莹《一抹金色》75×105cm
北京化工大学  指导老师:庄一兵
惊喜总是在路上不断被探索出来,我喜欢自驾,喜欢看窗外流动的风景,而创作的这幅作品取材也正是在路上。时值日落,阳光一点点向上溜走,我赶紧停车,拿出相机留住最后的一丝金色。

朱雨晴《夜·雨夜》40×5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这幅作品再现了雨夜行车的场景,车辆缓慢向前,雨水敲打车子的声音不绝于耳,让人不由得心情压抑、沉闷。雨滴落在挡风玻璃上,模糊视线,而雨刮一扫,雨滴又消失不见。其中俏皮的小雨点,透过车窗的缝隙,飘进来,洒落在人们的额头上,留下丝丝凉意。霓虹灯的闪光在这样一个昏暗的雨夜因为光线的反射折射而变得煞是好看。

入选作品欣赏
排序随机·收藏咨询:赵女士  13962121891 
姜倩佐《清流》50×65cm
上海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杜湘
以生活中的透明静物为主,物体干净清透,色调清冷,这和作者清新淡雅的创作风格相吻合。作品采用写实的技法,让物体虚实相生,色彩层层叠叠,远景隐约相伴,彰显色彩多变而统一的魅力。作品表现作者对静谧生活的偏爱,追求生命本质的朴实无华。

陈广真《静》76×53cm
齐鲁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刘芳
该组静物作品取材于画室的日常,选用花卉和水果为题材,以写实手法表现了画室静谧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除去生活中浮躁的气息,静下心来发现身边的美。一束小花、三两水果,看似平常的事物,在经过静心表现之后便别有一番意味。

陈平勇《野菠萝》50×70cm
琼台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符祥康
野菠萝:极常见的海岸植物,生长在海岸林的最前线,常成丛聚生,构成海岸灌丛的一部分,是优良的防风定沙植物。它的形状特征与坚韧挺拔的身姿给我启发,我运用色粉的特性和色粉的叠色法、擦除法、刮粉法、遮盖法表现了它强硬的肌理。

陈天云《童趣》75×55cm
安徽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陈克义
这幅作品描述了三个苗族小孩吹笙的场景,自然不做作,纯净而天真,结合粉画纸的底色,以轻松活泼的笔法塑造三个儿童吹笙的形象,具有写实风格。三个儿童并非全身入画,而是如同拉近了镜头无意中拍下的场景,这种构图使画面更有张力,突出了孩子天然的童趣,画面气氛欢乐。

陈学芳《目语系列之二》53×76cm
青岛大学  指导老师:王绍波
在我的人生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属年代的烙印。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构成大时代的碎片。时光流逝,每个人都在被时间打磨。时间碾过微渺的凡人,只留下一些终会被遗忘的故事,而我所表现的正是这些小人物,他们身上所流露着的那种朴实总是在不经意间打动我。

戴渊《秋色》80×55cm
云南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曹悦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生活中的一组小静物,花瓶里的花随着秋天的到来慢慢干枯,我在还原干花的同时把花朵本该有的颜色也表现出来,整体上呈现出秋天的宁静、平淡、恬适的感觉。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处小场景,我想用色粉把它认真地表现出来。

丁墨池《老人》110×80cm
四川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陈树中
色粉是具有很长历史极具魅力的画种,然而它在国内的影响却比不上其它画种。这幅作品用传统的写实手法,借助色粉这一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尽可能地表现人物及衣饰的不同质感,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反映出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状态。

冯麟淇《枯鱼之肆》 76×53cm
鲁迅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黄亚奇  尹晓琨
《枯鱼之肆》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鱼在被渔网带出水面的瞬间,面临的是苟延残喘也无法挽救的的绝境——死亡。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每天大量的捕食,是生活必需,可以享其美味,而对于鱼这类处在食物链底端的群体来说,这便是一种绝境。

冯薇锦《内外》 66×42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玛格丽特·杜拉斯说:“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岁月摧残的容貌。”每一个鲜活的灵魂,投射在镜像中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灵魂,生命、际遇、爱情或其他……我利用色粉细腻的质地,营造神秘的气氛和虚幻的空间,突出主体人物并试图探寻一个人的内在。

高楠《伙伴》78×53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史涛
生活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能与某些人不再如曾经那般亲密无间,但心中却依然记惦着曾经的纯真与美好。作品运用相对直观写实的手法去再现记忆中的视觉片段,采用虚化背景强调主体的表现手法将视觉中心聚集,带领观者关注主体人物的形象、表情及动态,小狗强化了生活气息,也表现了人与动物间的友谊。

郭子湄《心愿》 50×50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这幅作品用色粉描绘了女孩生日许愿的场景,画面柔和,让人感受烛光下的温暖,将少女心愿的美好展现给大众。

韩胜男《丝路记忆系列一》30×20cm  
云南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炜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丝绸之路雪域上的一对母子,我被他们的眼神所吸引。丝绸之路承载着许多……在丝路上感悟、体会,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粉画独特的语言来记忆丝路,我觉得很荣幸很幸运。这是一组系列作品,作品取材于丝绸之路上朴实的男女老少,我在短时间内捕捉人物表情,将其以概括的手法展现在画面中,色彩力求概括、整体。

何琦《盼》54.3×39cm
苏州大学 指导老师:谢皖玉
这幅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位青年男子的微妙神情,似乎在思考、似乎在瞻望、似乎在期盼,未来一切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斗争又期盼着。

何润秋《记忆·冬》61×43.5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史涛
这幅作品来自于我在西安经历的第一场雪。作为一个南方人,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一场雪。很多年后,我想我依旧会回想起那年冬天,在雪地里玩的欢脱的女孩们。作品中人物和地面采用了亮冷色,以营造冬天雪地的气氛。

黄菊蕾《玲玉》65×50cm
四川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沈烨
玲玉是我来重庆上学认识的第一个同学,军训拉练时,她圆圆的脸庞和爽朗的性格吸引了我,第一眼就觉得我们会成为朋友,而时光印证了我的直觉。如今她已从那个微胖的小女生变成长发飘飘的娉婷少女,如阳光下萌动的新叶。画面中女孩无意间侧身回眸,阳光透过她蓬松柔软的长发,身后树影婆娑······一切都那么美好。

黄思《有花的静物》40×5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张玺
这幅作品的主人公是名为“静静”的花···画的内容、细节很多,稍不注意就会蹭到,因此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细心。这其中,画花所花费的时间最多,有时有一处色感不对都能耗几个小时。也因为这幅画,室友时不时调侃我“你的花儿呢”,我就回“在画室静静地待着呢”。虽然整个花的画面有一股凋残之意,却隐约的能给人一种风韵犹存之感。

吉洋《橘色童年》52×70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史涛
《橘色童年》中小女孩充满青春与活力,吃零食时候撒娇的哭闹表情让人无奈又觉得有趣,这吸引了我进行色粉创作。我用整体暖黄的色调来表现这样一个主题,使画面充满暖意。

姜修宜《祭》52×76cm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杨建明  宋建社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祭祀游行活动,在技法上使用非写实的方法,让作品富有流动感和穿越感,让看画的人仿佛身临其境,可以体验到祭祀特有的神圣和震撼。与此同时,画面中也带有现代元素,这提醒当代的人们要多多重视传统文化。

孔得号《寻》80×55cm  
山东建筑大学  指导老师:刘慨
《寻》这幅作品通过虚幻梦境,表现了单纯赤裸的女子对生活无拘无束的渴求。女子双手被现实的挤压而被迫投降,但内心和目光追寻诗和远方,她为挣脱现实的枷锁振臂唤求自由。作品通过构图,运用色粉的本质特性和独特肌理,表达了当今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极力,被现实枷锁束缚,而想要极力挣脱的一种状态。

雷国胜《树丛》43×20cm
云南大学
对于绘画,我有一段时间的好运气,因为一个契机我开始走出室内到自然中去创作。在创作《树丛》这幅作品时,我发现现实的风景并没有想象中的对比强烈,而如果带着想象去看实景,仿佛当前的树丛与阳光也更诗意了。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诗意,它有时存在于心灵神秘的角落,所以我用画笔去和谐引导,用绘画的形式和颜色去创造诗意。

李诗晨《晨》80×5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张玺
《晨》描绘的是早晨的莫斯科地铁站。阳光穿过半弧形的拱门洒在地板、墙角。我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建筑,并用色粉表现早晨阳光独特的质感,不是那种刺眼的光,是很温和清新的光。晨光下的建筑充满生气,而来来往往的人群也让地铁站不显冷清,充满活力。

李淑贞《娟》76×56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史涛
自然洒脱是这个女孩的个性,这深深吸引着我。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拘束,用速写的方式将女孩的轮廓描绘在纸上,用笔轻松随意,而用色也选用了一些青春洋溢、活泼的色彩,旨在表现我对这个姑娘的感受。我希望将这种洒脱留在这幅画上。

李毅《双人体》80×110cm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晓林  孔亮
这幅作品以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材料为棕色色粉,运用“s”型构图,视角略呈俯视,画面中有两位中年妇女背对背斜躺,体态丰盈略有一些苍老,表情呆滞、凝重,创作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她们身体的造型、状态,并从一些细节中揣摩二人的内心,表达出我对两位中年妇女的一些独有感受。

梁玉婷《她》54×54cm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指导老师:李大鹏
这幅作品以一位头戴红披肩的少女形象为灵感,她注视着前方,不知是等待还是彷徨,仿佛还有冉冉的希望。作品风格以写实为主,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一种空灵的美,多采用揉擦画法。

林惠婷《放学后》60.5×37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一群放学后准备回家的孩子们,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等待父母的到来。作品以色粉为工具作画,风格偏向于连环画的形式感,选取竖长的构图,贴合并突显排队的主题。画面重点刻画中间的两个小女孩,与画面前后方的取舍形成虚实对比,意在表现孩子们期待父母到来的心情。

刘佳《浮》50×70cm
辽宁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徐延苹
这幅作品以渔船为主题,采用写实的风格,通过擦、蹭等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渔船侧面的一个样貌。

刘倩《微笑》50×40cm
安阳学院  指导老师:王凯  马强
这幅作品画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头像,女生有一头温婉的卷发,发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淡淡的棕黄色,她五官不是很精致却异常清秀,她微笑时眼睛弯弯的,右眼角坠着一颗小痣,整体看起来给人感觉很舒服,很唯美。

刘雅菁《鸽》47×67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在国外旅游时看到的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我采用虚实结合的技法去表现它,并运用色粉的特性,去塑造鸽子羽毛的质感。整体上,我在创作时有意在画面统一的灰蓝冷调中加入了跳跃色做点缀,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

申乃丰《旋转,跳跃喔》78×108cm
苏州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金纬
一个在宿舍床上趴着的少女,看似安静又不是那么安静,她的脚丫子翘着,胖嘟嘟的,感觉一摆一摆。床下塞着篮球,床单没有掖好,拖鞋也没有放整齐。画面虽静,而静中有动。

沈博《城墙根下》53×49cm
西安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真胜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墙根下长大的孩子,对城墙的感情自然无比深厚。城墙根下有剃头师傅,他们会在暖洋洋的周末带着工具,为城墙根下的老人剃头刮胡,老人们临走时一个个都精神倍儿棒。这幅作品我运用了传统色粉叠加的技法,在城墙砖处用色粉铅笔细致刻画,突出城墙的质感,后面的背景及光影则虚化处理,更突出主题。

宋天琦《没来得及看赛马》37×53cm
天津美术学院
这是我今年春天去青海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吃过午饭在藏区远远看到有赛马比赛,赶过去的时候刚刚结束,没来得及看到,于是我就用色粉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这算是我第一次接触藏民的生活。

李婷《安享》80×55cm  
苏州大学  指导老师:王鹭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周边的生活:相关的亲戚长辈以及无关行人的匆忙一生,工作前懵懵懂懂不知为谁,工作后目标明确为家人,迈入老年自己能做的少之又少,限制和束缚越来越多,他们追求的似乎是晚年的安享与无忧。

孙进伟《温柔的梦》40×55cm
西北师范大学
这幅作品我以写实的手法捕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窗前母子互动的瞬间。背光下柔和光线中的年轻母亲和出生不久的儿子显得非常恬美。这画面勾起了我的儿时记忆,母爱是梦,是温柔的梦。现在很多小孩由老人照顾,年轻的家长们多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陪伴。通过这幅作品,望这样的社会现象得到关注。

孙亚《角色2号》27.1×39cm
四川美术学院
《角色2号》画的是橘子,是系列画之一。这个系列主要意图是想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各类水果的质感与美感。画面中五个橘子位置的摆放是要有讲究的,因为在一个画面中,谁是老大,谁是小跟班,谁神秘,谁张扬,需要通过一些设计去呈现五个同类间的区别,让画面主体形成角色,构成关系。

谭明《少女心事》78×110cm  
广东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张洪亮
《少女心事》是我2016年创作的一幅色粉人物作品。画面以整体的暖调烘托出画面中少女青春阳光的形象,她看出画外的视线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她目光中流露着似期待似焦急的神态,期待的是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到来,焦急的也许是那个人或那件事还未到来,这种心境恰恰是青春时代的整体写照。

汤家明《掩不住那岁月的烙痕》76×53cm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黄明秋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屋檐下墙壁上挂着的果实——瓜蒌,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背后斑驳苍老的墙壁与前面新鲜的果子形成对比。尽管果子相对于墙壁是新鲜的,但挂在墙上风干后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失去水分和美丽光滑的样貌,仅以此来表达我对岁月无情流逝深深的感慨以及要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并努力让生命更有价值的情感。

唐婷《怀旧》55×6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张玺
创作这幅作品的初衷很简单。我有感于多肉植物的坚强,它神秘而充满青春活力,代表着希望。起初我只是以此为题材去创作一幅画,没有想太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从毫无章法到一朵两朵多肉植物跃然纸上,我感受到创作过程需要十分细心,要像对待自己一般认真地对待创作是我很强烈的一个感悟。

田晓东《眸》100×55cm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红刚
如题,这幅作品以眼睛为题,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女孩的眼睛可以看出她心灵的透彻与单纯。该作品以色粉为工具进行创作,采用写实的手法,在画面构图上采用左下角构图,大量留白,让人感觉画里的女孩走了很远……她蓦然回首,回望自己的过去,眼神中透着坚定。

王佳蕙《现实·幻境》55×40cm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指导老师:腾发
这幅作品画的是京剧人物穆桂英,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碎裂、解析、重组等形式,让画面形成分离的效果。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让观者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生活与戏剧的区别。通过作品,思考人们面对现实生活的方式,应该如同戏剧的表演还是依托自己赤裸的本性。

王婕《旧时光》55×80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张玺
童年记忆中,每逢新年姥姥都围着她的缝纫机忙活,而缝纫机也陪伴了姥姥好几十年,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缝纫机和姥姥也一天天地老了。几次搬家,因为家具和缝纫机不相称,我们想把它送人,但姥姥总舍不得。所以这次我以缝纫机为题材画了这幅画,借色粉巧妙地运用它飞白的笔触来营造一些历史感,表达我对姥姥对缝纫机的情感。

王宽《装扮后的难民》80×55cm
中国矿业大学  指导老师:马平
我主要是希望通过这幅作品,表现叙利亚难民在盛装打扮后复杂的情感与思想,我着力刻画女人的眼神,希望观者能在女人的眼神中读到些什么。在技法上,脸部我用了细腻的揉擦,而头发则用了粗犷的排线,通过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彰显这位难民不确定的复杂情感。

王梦圆《阳光下的女孩》78×48cm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指导老师:李大鹏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年轻女孩站在窗外沐浴阳光的场景。她可能是我们中的一个,涉世未深、善良,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用暖棕的色调营造温暖的气氛,认真地雕琢皮肤与衣服,墙与窗帘几笔带过。这幅画的灵感来自于我对阳光的热爱,它总能驱走阴霾,无私地散发光和热。我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将阳光与温暖传递给观者。

王鹏飞《老器物》55×75cm
重庆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李英武
我喜欢收集一些老旧的零件,会思考这些废弃的东西怎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自从有了这个问题,我想到的第一个答案便是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摆成一组静物,再以绘画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由此便有了这幅作品。

王乔溥合《愣本的畅想》75×55cm
中国艺术研究院  指导老师:徐青峰
这幅作品的主人公名叫愣本,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今年35岁,家里靠养牲口挣钱。愣本的眼窝深陷,鼻梁高挺,脸颊被太阳晒得黑红,他长发披肩,身着藏袍,还真的很像一位异域王子。在画这幅作品时,愣本在牛棚里静静地站着,我在画着他,而他,在畅想着他的梦。

王涛《读书的男孩》63×49cm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孙寿华
北方的初春,男孩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他低头聚精会神地阅读着手中的书籍。这是个十分喜爱读书的男孩,每一本书都仔细阅读,读完后就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听,于是这幅粉画就诞生了。画面采用写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光影效果,突出了孩子读书时认真的状态,表达了男孩对知识的渴求。

王婷《柿柿如意》78×54cm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指导老师:毓鑫
金秋时节,村头那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绿得发亮的叶子中间缀满了红绿相间的果实,像在探出头偷偷张望,享受秋季暖暖的阳光,感受丰收的喜悦。我学习了冷军老师的写实画法,利用色粉笔的软硬,以及笔触的扭转,描绘柿子的圆润、艳丽,并结合周围环境色的变化,将柿子与柿子之间区别开来。

王熙《你是谁》54×38cm
景德镇陶瓷大学
这幅作品是作者的自画像,是作者第一次使用色粉笔这种材料进行创作。铅笔起稿,色粉笔上色,局部使用色粉沾水晕染涂抹。作品采用写实的技法表现作者这一阶段复杂的心理状态,对自己身份及存在进行考量与追问,并通过反复刻画来追索,来更好地观察世界,即通过“内省”去观照“世界”,以望尽量超越“自画像”这一题材本身的局限性。

王祥亮《修理匠》80×55cm
陕西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赵丽珍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老年的修理匠在修理铁锅的场景。当我看见这个画面的时候,我在想,他也许修了一辈子的东西,然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修理匠,我们小心地和他人相处,努力地维护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修理与维护中用尽一生。正是这样的感想,促使我创作了这幅作品。

王一《慈悲》76×53cm
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吴方
中国造像以意写形,所以我用了木炭和色粉以线性的表现手法重现了敦煌彩塑,想尽力把心中的菩萨身处佛国慈悲安详的感觉表达出来,传递给观者。

魏新月《高考》20×30cm
大连大学  指导老师:毛选波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高考前的备考阶段。那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剥核桃,装在保鲜袋里,在我早上去上学前安静地放在我的书包上。直到高考后才知道,父亲每天会把买来的潮湿的核桃放在窗台上晾干,然后再细细剥去外壳。因此我作了这幅作品,作为对那一段时光和父爱的一个纪念。

向思全《困笼》52×7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郭金平
这幅作品的创作题材来源于我在香港旅游时拍下的街景,当时在旅馆窗外看见一鸟贩子将鸟关在笼中挂在店铺外,觉得十分有趣,便拍下了此景。此次展览的契机,回想起香港之旅,因此以色粉为材料画了这街头一角。作品采用叠色与遮盖的技法,表现街市上鸟囚于笼中的场景,旅行在外的我与笼中的鸟形成对比,也表现了我对观此场景的一个感想。

杨明璐《成长》76×53cm
河南大学  指导老师:马明松  王凯
我是个充满正能量的女生,我的生活总能充满激情与希望,所以我用红色围巾做为主要配饰,着重对眼神的描绘,表达我对未来的希冀。背景用线描花卉表现年轻的我们正处于热情绽放的年龄,使用简笔是想烘托人物的真实。成长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绘画的过程中,这种感受也一直萦绕于心。

杨亚宁《戏曲静物》80×60cm
中国戏曲学院  指导老师:于少非
这幅作品以戏曲静物为主题,静物以琴女石膏和戏曲服饰为主,花和弹琵琶俑为辅,作品将戏曲元素融入了作品。该作品采用写实的风格创作,将中西方的艺术融合在一起,静物之间产生有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

姚熙琳《游动的艺术》55×55cm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坤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去日本箱根美术馆路上看到的一池子锦鲤。斑纹美丽的锦鲤在池中游动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就如同游动的艺术品。我运用色粉可虚可实的特点,结合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突出了画面中相互簇拥着的几条锦鲤,并用圆形构图呈现,给人以美的感受。

姚晓敏《故乡系列-勒勒车》36×56cm
内蒙古大学 指导老师:苏雅拉琪琪格
勒勒车是蒙古文明的代表之一。在那达慕大会或庙会上交易时,勒勒车的吱吱声装载着牧民们的幸福和安康,昭示草原人对丰收的企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少数牧民使用外,草原上已难以见到勒勒车。所以我通过画笔将它描绘出来,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乘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游荡的感觉。

于子涵《常态》30×40cm
鲁迅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黄亚奇  胡秉文
创作该幅作品是有感于人们对“低头族”现象的司空见惯。这一类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热词在人们眼里现在早已不再是热点。再提起这个词,我希望能重新唤醒大众对一些批评性词汇的敏感度。希望人们不要将已经司空见惯的不良现象,视为常态甚至变成流行。

余艳《异乡》80×5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张玺
这幅作品源于生活,以写实手法表现异乡人的生活。图中街头一角,人们为了生存,顶着严寒快步穿梭在冰雪的街道。“火车”代表了前进,正是他们的存在才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寄托了我对那些留守儿童期盼能与家人团聚的希望。火红的铁皮车与冰冷的白雪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在严寒、孤寂的城市中存在着一份温暖的效果,突出人间温情。

翟长锋《扎靠旗的石膏》53×68cm
中国戏曲学院  指导老师:于少非
这幅作品主要通过西方石膏和具有中国戏曲特色的靠旗结合,展现加塔梅拉塔的沉着和自信。加塔梅拉塔眉头紧锁,两眼圆睁,面部神情刚毅。而这一身靠旗则是中国戏曲《挑滑车》中高宠的戏服,高宠在挑滑车中独自英勇作战,所向披靡。两者的结合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希望将中国戏曲通过绘画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张斌《琼》76×53cm  
陕西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赵丽珍
“琼”泛指美玉,比喻事物的美好,出自《汉书·扬雄传》:精琼靡与秋菊兮。作品在技法与风格上都是以写实为主,创作时我将技法、材料与工具进行真实性的结合,把现实中的人物与社会的统一性相结合,通过描绘人物的神态来表现画面整体的宁静感。

张可敏《扬》80×5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张玺
这幅作品我着重表现了人物张扬的编发,对人物的头发进行了深入刻画,展现其规整蓬松中而又带有一丝凌乱。作品我将它取名叫《扬》是因为作品人物的头发与红唇带着张扬的色彩,但作品主要用的是灰色调,画面整体是沉静与低调的感觉,这与它的张扬形成对比。作品的亮点在于对头发细节的刻画。

张志斌《意-万物》40×55c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指导老师:徐芬  张玺
在现代网络生活中,人们之间的联系依赖于各种聊天工具,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有时被人们忽略,然而交流并不是简单的文字传递,而是通过动作、表情、语气等完成情感表达。变色龙通过变色躲避天敌,传情达意,同时也实现跟同伴的沟通,这类似于人类语言 。因此通过变色龙这个题材,我也希望人们可以更加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赵高远《女子》80×55cm
苏州大学  指导老师:张永
这幅作品我选择用逆光来表现画中人物。作品的主人公是我们美丽的班长,她很漂亮,五官很精致,平时也喜欢给我们做模特。我在平时喜欢用彩铅画人物,而这次则用色粉。不同的材料在创作上常常给人带来惊喜,我喜欢色粉堆积产生的厚重感,同时也喜欢色粉薄涂带来的透明感。

赵天杰《放空》110×79cm
新疆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吴烈勇
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正是我即将面临毕业前的一个月,忙碌了数月的毕业展顺利展出,我的心也由激动和充实转为对未来深深的思考。作品名为《放空》,以朋友的肖像作为媒介,记录了我本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赵伟艺《忆》76×53cm
安徽财经大学  指导老师:王承
这幅作品以破旧的门和锁作为灵感来源,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小时候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门锁,它们做工精细,非常美观,但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都被拆掉了。对此我很惋惜,所以我想通过作品来呼吁大家给历史留点痕迹。

陈孙豪《敦煌映像》76×53cm  
浙江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侯吉明
每次去敦煌看石窟都给我一种朝圣的感觉,内心对它的热爱近乎疯狂。《敦煌映像》是我朝圣回来的有感之作,我也借此抒发自己观窟时内心的激动,虽不是第一次,但是一次比一次震撼。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年轻人虚心学习继承,当代大学生对敦煌应该多加观摩学习。

钟凯铭《柠檬》40×60cm
杭州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翟水良
在这幅作品中,柠檬和叶子的颜色、笔触是根据我创作的意图,有选择性地进行调整而表现出来的,画面力求通过层层交叠的色彩和色粉独特的肌理,让受众能感受到这幅作品所传达出来的静谧、单纯的氛围。希望通过作品这种纯净而清澈的感觉,能够调整大部分人急躁不安、踌躇迷茫的心态,追本溯源,回归到自己的初心。

周宝《睡》40×40cm
山东建筑大学   指导教师:张志强
黄昏的微光射进窗户,照在了她那白皙的身体上,把她的身体衬得更加完美。黄昏下午静默的沉睡将她的梦境带去悠长的远方,也在恍惚之间带走了我的万千思绪,一时之间我只想用画笔留住这美妙的时刻。任时间徜徉,我只在乎眼前的景色。

朱玲玲《远古系列之回声1》78×109cm
上海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孙政学
自学画以来,一直热衷于研读西方美术史,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绘画作品尤其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古希腊时期的一块浅浮雕,它表现的是少年们或骑马或站立的场景,浮雕经过岁月的积淀显得十分有魅力。我以此为题材,尝试用水彩与色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呈现肌理,以表现浮雕斑驳的美感。

朱芸阁《晚年系列二》52×44.5cm
苏州大学  指导老师:王鹭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艾塔莎奶奶的晚年生活。她的生活总是那么的温馨,给人安静温暖的感觉,这一直深深感染着我。之前画过她在花园中静静画画的场景,这次是壁炉前的她。作品所描绘之场景也是我对自己晚年生活的众多期待之一:天冷了,我有燃烧着篝火的壁炉,腿上还躺着一只小家伙。无需言语的感动,只看时光静静流淌。

刘泳奇《 国油版雕·国》60×40cm
上海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张忆周
这幅作品是《国油版雕》系列中的一幅,表达了走在学习艺术道路上的新一代人的面貌。画面不同于传统的色粉肖像画,更为完整的背景特色鲜明,且营造了一种蓬勃富有朝气的环境氛围,大面积黄、蓝、紫色的分割及碰撞充满张力,似与年轻人的未来相呼应。

娄文洋《南方姑娘》78×51cm  
广西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黎小强
这幅作品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采用揉擦技法,通过对女性柔美形象的刻画营造静怡安宁的氛围。画面中,我对人物脸部和手部做了相对深入地塑造,衣服相对处理得放松,而背景用了一些水墨画的笔触,使画面更显柔和。整体上,衣服和背景处理得比较“平”一些,寻找国画中的意味,同时也突出了人物主体。

马文健《远方》80×55cm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曲欣
我们憧憬着希望来到陌生的地方打拼,这里热闹、漂亮,但是仍比不上梦里故乡秋天的原野。我们爱这个城市,也怀念我们的家乡,就算时光过去再久……那张回家的车票我们也不会丢掉。

南歆媛《小王同学》65×50cm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指导老师:南征
上大学的第一年来到台湾,认识了来交换一个学期的小王同学。从不熟悉到“如胶似漆”,我和她跑遍了半个台湾。很高兴认识你,小王同学!我用写实的手法,给小王同学画了一幅肖像,想要简简单单地把这份奇妙的缘分通过色彩、色粉的每一次摩擦表达出来。

潘思凡《禅路》39×27.1cm
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胡宇
佛学可以让人心静无为,抛开杂念,达到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境界。佛学,一直以来是我最有兴趣的,它能让我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领悟:人生从微末的细节中觉悟奋迅而回归本初空线基线,其证解至道的过程自在殊胜、素逸庄严,经历着各相应证解层面的清净、平等、妙观、圆满、俱藏、宛然。

邱小炫《王同学》109×65cm  
韩山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吴景山
这幅作品里的人物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同学们一起外出游玩时,我无意间用镜头捕捉到他托腮傻笑的模样,有大男生的可爱。此画结合软粉的细腻和硬粉的松动,以暗暖色牛皮纸为底,与衣服的冷色形成对比,也衬托出他白里透红的肤色,整体构图偏下,把他的头部放在了画面的中心点,虚化他胳膊边缘的衣物以及膝盖以下的腿部,更显主题。

权卫哲《雪域之途》76×53cm
陕西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赵丽珍
这幅作品主要以亲情、母爱为主题,着重表现母亲和儿子之间的那份爱,也表现了母爱之伟大。我以色粉为工具,着重刻画了母亲和儿子的面目、眼神。母亲的衣服用大侧面来表现以体现厚重感,同时也表现出了高原人的朴素感与沧桑感。

热布哈提·赛都拉《父亲》80×60cm
新疆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吴烈勇
我出生在一个新疆农村家庭,这里的生活简单快乐,人人都很淳朴实在。《父亲》这幅作品,是在我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农村生活后,体会、感受他们的生活,并从中获取灵感创作的。我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一段老人真实的生活经历,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告诉大家要珍惜当下的生活,懂得知足。

荣天慧《戴珍珠耳环的少女》56×40cm
安阳学院  指导老师:王凯 马强
这幅作品画了一位戴着珍珠耳环的国外女孩的肖像,正是因为同样戴了珍珠耳环,像大师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因此取名也随大师作品。一幅人物头像画也可以很好的表现技法与风格。在这幅画的创作上,我用色粉的多层叠加与揉擦,让画面颜色变得丰富而不失沉稳。

阮国伟《味道》55×78cm
澳门理工学院  指导老师:石俊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离开大学了,我最怀念的是什么?是老师的关怀爱护、是同学之间的友谊万岁、还是校园的明媚风光……我想这些通通都是。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劳碌工作之后吃一顿饭,可以成为我们的力量。原来人需要的不是丰盛的物质,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我运用揉擦法精画主体后,加入了一点碎的笔触以增加画面质感,而背景则运用大笔触来营造氛围。
(如作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我们)

你可能会感兴趣

微展厅 | 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全100幅】
微展厅  | 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全100幅】
微展厅 | 2014首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全100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山东财经大学论坛  

GMT+8, 2025-7-6 00:27 , Processed in 2.2250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